宋朝的大文豪苏轼,因直言不讳、敢于进谏的性格,屡次遭到贬谪。即使如此,苏轼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,甚至连遥远的海南岛也曾留下过他的踪迹。他的豪爽性格使得他在每到一地,都能交到不少朋友,许多人都成了他的挚友,其中不乏道士和和尚等不同身份的人。
苏轼与这些朋友们的互动与故事,反映出他乐观豁达的个性,也折射出他对朋友之间真诚友谊的珍视。尤其是与其中一些和尚朋友的故事,更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。
在苏轼的和尚朋友中,最为著名的当属佛印。许多与苏轼相关的趣事,都离不开佛印的身影,可以说他们的关系非常深厚。苏轼与佛印不仅智慧过人,还都具有幽默感,因此他们的日常交往常常充满了欢乐的气氛。此外,黄庭坚这一才子也是他们的好友,三人一起生活的时光,无疑是充满了笑声与智慧的。
展开剩余81%有一天,苏轼听说了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,便打算带着佛印一起去游山玩水。然而,佛印此时刚回寺庙,苏轼便决定亲自上山寻找他。于是,他悄悄溜进了佛印的房间,打算给他一个惊喜,并稍微吓吓他一下。然而,佛印并不在屋里,只有一个正在打扫的年轻和尚。苏轼误以为是佛印在屋里,便大声喊道:“秃驴何在!”
他本想吓吓佛印一番,却不料说错了人。虽然对和尚开“秃头”玩笑显得有些不太得体,但这位小和尚并没有生气,反而机智地回应了一句:“东坡吃草。”这句话巧妙地化解了尴尬,原来苏轼常被称为“东坡”,他常到寺庙里,大家都认识他,这个小和尚也并不感到陌生。更巧的是,这个小和尚的话让苏轼哑口无言,因为他没料到会被如此巧妙地回击。
除了佛印,苏轼还有另一位和尚朋友——道潜。与佛印不同,道潜与苏轼的友情更为深厚,不论苏轼被贬到哪里,道潜总是随身相伴,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也不离不弃。苏轼一度被贬到一些偏远的地方,那里环境恶劣,充满危险,但道潜却始终坚持要跟着苏轼走。
在得知道潜将要来黄州时,苏轼十分高兴,决定为他举办一场“接风宴”。不过,这场宴会与其说是宴会,不如说是苏轼和道潜之间的一次私人聚会,桌上没有奢华的菜肴,只有几道简单的素菜,几位歌女的伴奏以及两位好友的畅谈。
道潜来到黄州并不容易,他沿途的艰难险阻可想而知。幸亏他通过一家酒馆老板的关系,终于找到了苏轼的下落。苏轼每到一个地方,总是要找一两家酒馆喝酒,所以道潜很清楚,只需在酒馆询问,必定能找到苏轼的踪迹。
天快黑时,道潜敲响了苏轼的房门,苏轼早已等候多时。虽然苏轼知道道潜不饮酒,但他依然为两人准备了酒菜。尽管宴席简单,苏轼还是忍不住自己喝了起来。不久,醉意上涌,苏轼突然有了个恶作剧的念头,他决定让身边的歌女去“调戏”道潜,看看这个老朋友的定力如何。
歌女用尽全力试图引诱道潜,但道潜始终如一,丝毫没有动摇。这让苏轼非常佩服,同时又有些不解,他疑惑道:“佛教为何要戒色呢?”这个问题引发了两人的一番讨论。道潜想引用佛经的教义来解答,但苏轼立刻打断了他说:“佛经里的话我都懂,我不是问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,我问的是为什么。”
道潜深深叹了口气,开始讲述两个故事,以帮助苏轼理解戒色的深层含义。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位名叫孙道的书生,他虽出身贫寒,但他坚守自己的品德,最终得到了一份不小的事业,甚至因其正直的行为,受到了张家人和社会的认可。而与此相对的,是山西的裴章。裴章虽然考中进士,但他因一时的私欲,陷入了不忠与不义,最后以悲剧收场。道潜用这两个故事解释了戒色的道理——善者自有善报,而溺于色欲的结局常常是悲惨的。
听完道潜的故事,苏轼深陷沉思,他默默无言。道潜则以一首《口占绝句》来结束这段对话,也正是这首诗,让道潜的智慧和深沉的道理留传至今。诗中,苏轼被比作荒淫昏庸的楚襄王,而道潜则将自己的心境比作那一朵沾满泥土的柳絮,虽然已被污泥污染,但却不再随风飘荡,已坚定了自己的方向。
这首诗寓意深远,提醒我们要坚守本心,才能成就大事。正如道潜所言,只有内心坚守正道,才能在这纷扰的世界中走得更远。
发布于:天津市融胜配资-年股利率-配资门户平台-配资炒股优质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