雍正十年十一月五日,田文镜已年届七十一,因身体渐渐不支,特向雍正请求退休。虽然雍正深感不舍,但亦知年老臣子的健康最为重要,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。然而,田文镜还未能享受退休生活,便因病不幸去世。得知这一消息后,雍正极为悲痛,特命在易州城南为他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墓地,这也使得田文镜成为唯一一位葬于皇陵的雍正朝大臣。
皇陵通常只安葬帝王、皇后及皇妃,甚至皇子及福晋等,而朝廷大臣往往难以获得这个殊荣。虽然乾隆的裕陵也曾安葬过两位大臣,分别是傅恒和他的儿子福长安,这两位大将不仅战功显赫,还与孝贤皇后有着亲戚关系。然而,田文镜能享此荣誉,足见雍正对他的重视与关爱。
不仅如此,雍正还特地下旨将田文镜列入河南贤良祠,以示对其卓越才干和忠诚的肯定。雍正对于田文镜的评价极高:“忠诚体国,公正廉明。”然而,乾隆帝的评价则显得较为冷淡,他认为田文镜的表现不如李卫,而李卫又不及鄂尔泰,这使得田文镜在乾隆眼中,显得是三大宠臣中最为逊色的一位。
展开剩余84%乾隆的评价并非没有依据。乾隆五年,河南巡抚雅尔图曾上奏请求将田文镜从贤良祠中撤除,理由是当地百姓和士绅对他怨声载道,认为他有过失。然而,尽管乾隆没有同意这一请求,田文镜的声誉在河南却并非如雍正所愿的那般稳固。到了乾隆中后期,田文镜的墓地在泰陵附近不幸被当地守陵大臣夷平,成为历史遗憾。
田文镜出生于广宁,属于汉军正蓝旗。康熙二十二年,他以监生身份步入仕途,而并非通过科举考试。监生,顾名思义,是由贡生或者荫生资格进入国子监的人员。田文镜的父亲天瑞年曾担任兵部督捕司员外郎,因此他也能够凭借父亲的官职进入仕途。刚入职时,田文镜只是一个普通的县丞,且在这个职位上足足待了九年才升职为知县。
康熙四十五年,田文镜晋升为吏部员外郎,至此他已在官场拼搏了二十多年,然而其政绩平平,亦没有引起太多关注。相比之下,李卫通过捐官一开始便担任员外郎,起点较高。田文镜的升迁虽然缓慢,但也显示出他在官场中的坚韧与韬光养晦。
田文镜从康熙四十五年到康熙去世期间,先后担任刑部郎中、长芦盐政、内阁侍读学士等职务,虽不显赫,但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。若按当时的情况来看,田文镜如果此时退休,极有可能只是历史长河中一颗微不足道的水珠,顶多留下一条“资历深厚,政绩平凡”的评价。
然而,进入雍正朝后,田文镜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。年过花甲的他,在雍正的提拔下,迅速崭露头角,成为督抚的楷模。雍正将他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吏提拔为巡抚和总督,田文镜仅用四年的时间便成为朝野闻名的能臣,足以见得雍正的慧眼识才与田文镜的杰出能力。
田文镜的崛起离不开两方面的原因:其一,田文镜长期的官场磨炼使得他十分干练且精明,尽管升迁缓慢,但也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;其二,遇到伯乐——雍正的慧眼识才和大胆提拔,让田文镜得到了展示才华的机会。
其实,田文镜的晋升和“得宠”,也与年羹尧的推荐密切相关。在雍正元年,年羹尧正在川陕总督任上,他向雍正上奏请求救灾,要求了解山西的灾情。此时,田文镜刚好是负责华山祭告的官员,他因此成为雍正第一次亲自召见的人。田文镜详细阐述了山西的实际情况,获得了雍正的极高评价,随后被雍正询问是否愿意赴山西赈灾。田文镜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一挑战,立下了军令状。
田文镜到了山西后,不仅圆满完成赈灾任务,还清理了多年积压的公务,并将几名贪官一一惩治,得到了雍正的高度赞扬,甚至被授予山西布政使的职务。这一切为田文镜后来的飞黄腾达奠定了基础。
雍正二年,田文镜被调任河南布政使,不久后升任山西巡抚。在年过六旬的情况下,雍正毫不考虑他的年龄与健康,而是只看重其能力,给予了他充分的信任与重用。在河南,田文镜以清理亏空、整顿吏治为首要任务,迅速整治腐败,惩治贪官,政务一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。
尽管田文镜的改革措施迅速见效,但也因此树敌颇多,尤其是他在整肃贪腐方面毫不手软,使得不少官员对他心生怨恨,甚至向雍正上奏弹劾他“刻薄”。然而,雍正始终支持田文镜,对他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,并且多次提醒他在处理政务时要注意策略与手段,以免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。
田文镜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政务清理,他还推动了许多改革措施,尤其是在“官绅一体当差、一体纳粮”政策的实施上,河南作为试点省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,许多士绅因受此政策影响,发起了大规模的罢考。然而,田文镜并未因此退缩,而是采取果断措施,抓捕为首的反对者,并最终平息了骚乱,确保了堤坝的修建和考试的顺利进行。
雍正对田文镜的支持使他在河南的工作得以顺利推进,尤其是在治理水利方面,田文镜采取了积极的措施,成功防止了多次洪灾,挽救了百姓的生命和财产。雍正对此高度赞扬,称田文镜为“天下第一巡抚”。
然而,尽管田文镜在河南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,他依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。随着年纪的增长,田文镜的身体逐渐不支,最终在雍正十年辞去了官职。尽管如此,他未能安享晚年,便因病去世,雍正深感痛惜,并为他修建了祠堂,以纪念这位忠诚的“模范督抚”。
田文镜的死,令雍正痛心不已,但也为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他的一生,虽晚成,却依然闪耀着智慧与勤奋的光辉,是典型的“千里马得到了伯乐”的例子。
发布于:天津市融胜配资-年股利率-配资门户平台-配资炒股优质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