田野中的大鹅养殖场。
“鹅城”绥滨随处可见大鹅元素。
畅游在水中的大鹅。
展开剩余88%大棚里的大鹅。
绥鹅牧业养殖场。
育鹅雏。
□文/摄 王贺 本报记者 吴树江
在黑龙江与松花江环抱的绿洲之上,阳光穿透晨雾,洒向绥滨县大鹅小镇的养殖大棚。棚内,28.7万只白鹅的绒毛在阳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。
从2014年的庭院散养到如今的全链腾飞,从年饲养不足10万只到突破320万只,绥滨鹅产业用10余年完成了“白鹅变金鹅”的蜕变。这背后,是北纬47度黄金羽绒带的天赋馈赠,是政企协同的政策护航,是全产业链闭环的匠心构建,更是“双标合璧”的品牌突围。当智能孵化车间蛋壳裂开的轻响与产业链运转的轰鸣交织,奏响的正是一曲乡村振兴的“向天歌”。
1 健康密码 北纬47度的优质生态
“你看这绒朵,每克能有1200个,绒朵大、绒丝长、弹性足、保暖性强。”在绥滨大鹅产业集团展厅里,工作人员张禄峰捏起一撮雪白的鹅绒说。
绥滨三面环水,似一枚翡翠镶嵌在两江之间。25条常年流淌的河流织成水网,36万亩水域滋养着优质牧草,84万亩林地过滤着每一缕空气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底色,让这里远离工业污染。“鹅吃的是‘生态套餐’,春天啄嫩草,夏天啃浮萍,秋天吃玉米秸秆,喝的是两江汇流的活水。”绥东镇养殖户钟春霞道出鹅群的健康密码。
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不仅养育出优质的鹅绒,更赋予绥滨白鹅独特的风味。120天的养殖周期里,“浦三”“霍三”等品种白鹅在天然草场自由活动,成鹅体重可达10斤,肌间脂肪分布均匀,蒸煮时无需额外调味便香气四溢。“去年给上海的客户寄了只白条鹅,对方回信说‘吃出了小时候的味道’。”两江牧业的屠宰师王师傅笑着说。如今车间里每天要处理5000只鹅,冷链车直接发往全国20多个城市。
8月初的一个午后,记者走进绥鹅牧业,见到了“90后”养殖大户刘镇,他也是绥鹅牧业的总经理。刚从鹅棚巡查回来的他,裤脚还沾着些许草屑,手里攥着记录鹅群生长情况的笔记本。
“您这儿现在养着多少只鹅?”记者问。
“目前棚里总共28.7万只。”刘镇翻开电脑笔记本,鼠标划过密密麻麻的记录。“按批次算,最早一批已经养了120天,再过一阵儿就能出栏了。我一共分了5批养殖,错峰进苗、错峰出栏,这样能避开集中上市的价格波动。”他解释道,“7月份已经有出栏的了,总共出栏2.1万只,一部分自己屠宰——咱有自己的加工线,能攥住一部分主动权。我这些大鹅预计10月底能全部出栏。”
记者和他聊起了品种选择,“品种上得讲究,第一批选了霍三鹅,后面几批主力是三花鹅——这品种抗病性强,长得也扎实,肉质和产绒量都稳。”谈及今年的市场价格,刘镇说:“今年行情波动大,忽高忽低的。有时候等我们想出栏,涨价的风头已经过了,总跟不上趟。虽说这20多万只鹅的收益现在不好估,但咱心里有底——打算全部自己屠宰、自己售卖,价格能稳住些,不至于被市场牵着走。你看它们这会儿欢实的,只要苗好、喂得科学,到出栏时准能卖个好价。”
走进养殖区核心地带,绥滨县畜牧中心鹅项目负责人肖强正蹲在饲料堆前,指尖捻起一撮混合料凑到眼前。“你抓把料瞅瞅。”肖强把手里的饲料递给刘镇,“苞米刚灌浆,淀粉还没攒足呢。想让鹅120天长到10斤左右,这料得调——玉米至少再加20%,豆瓣掺15%,豆粕也得补够。”他扒拉着料里的秸秆碎,“你看这有效成分,太稀了,后面12万只鹅要是照这喂法,怕是得提前催肥,还未必能达标。”刘镇望着棚里的鹅群,60多天的育成鹅正伸长脖子啄食,有几只确实瘦得能看见胸骨。“您说得在理,我也发现了,本想多掺点秸秆省成本,没想到反倒耽误长肉。”“在全县320万只的盘子里,你这规模是头一份,有问题咱们一起解决。”肖强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。
鹅粪经发酵成为附近玉米地的有机肥,秸秆粉碎后变成鹅的青饲料,就连孵化后的蛋壳也被送往菌菇基地作为肥料。“一只鹅从出生到加工,全身都是宝,还不污染土地。”绥滨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朱传明指着循环农业示意图,“这才是咱绥滨鹅产业的底气。”
2 政策护航 政企携手共绘养殖蓝图
“这30万只鹅的保险,保费政府补贴80%,我自己只掏了20%。”刘镇翻着手机里的保险单,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记录着政策带来的安心。早在2016年,绥滨县就在全省率先推出鹅养殖政策性保险。2025年,他的养殖场年出栏量占全县近十分之一,成为政策红利催生的“鹅业新星”。
政策的温度,藏在每一份补贴与每一次响应里。
2018年以来,绥滨县累计为脱贫户发放100万只鹅雏,每只鹅雏搭配2斤开口料,帮助他们走上致富路。富强乡脱贫户李大爷算起账:“30只鹅,年底卖了4500元,够孙子半年学费。”
而对规模养殖户,政策更显力度——种鹅养殖满一个产蛋期,每只补贴20元;商品鹅年出栏超1000只,每只补助3元;乡镇年出栏超10万只,每只奖励0.5元用于基础设施升级。这些“真金白银”的扶持,让绥滨县养殖基地从2018年的12处增至如今的74处,其中10万只以上规模的就有10处。
数字化监管则让政策落地更精准。在大鹅小镇的调度中心,87个云端摄像头实时传回各养殖场的画面:靠山村鹅舍的氨气浓度超标,系统立即向养殖户发送APP预警;两江牧业的水温低于标准值,短信提醒“30分钟内必须处理”。“以前半夜得起来查棚,现在手机一响就知道该干啥。”养殖户老周展示着“小翼管家”APP里的数据分析报告,“鹅雏成活率从70%涨到90%,全靠这‘千里眼’。”
2023年,绥滨的鹅保险政策被推向全省,而当地早已开始布局5G+区块链技术。“明年专家就能远程‘云问诊’,鹅的生长轨迹、用药记录全上链,消费者扫码能看到每只鹅的‘成长日记’。”肖强指着调试中的新系统,眼里映着屏幕上流转的数据,“政策不仅要扶上马,更要送一程。”
3 全链共振 从蛋壳到货架的价值跃迁
凌晨5点,绥滨两江白鹅孵化育雏基地车间里,56台八角式孵化器嗡鸣运转。技术员紧盯着“温度37.5℃、湿度58%”的黄金参数——这是经过上百次调试的“黄金配方”。30天后,这些种蛋将破壳成为鹅雏,开启“从蛋壳到货架”的全链流程。
这条产业链的每个环节,都写满“极致”二字。
在种鹅养殖端,通过控光、控温技术,7处万只种鹅基地年产可达400多万枚种蛋;孵化育雏端,1.2万平方米的基地里,自动化设备将出雏率锁定在97%,比传统方式高出10个百分点;商品养殖端,74处基地实行“统一品种、统一饲料、统一防疫”,120天的标准化养殖让每只鹅的毛重误差不超过3两。
屠宰加工环节的升级更具颠覆性。今年8月开工的新屠宰项目,明年投产后将实现日屠宰2万只、年屠宰500万只的规模,流水线从脱毛到分割全程无菌操作,鹅翅、鹅肝等分割品能精准满足河南天福集团等订单客户的需求。“以前屠宰1万只鹅得30个人忙3天,现在10个人一天就搞定。”车间主任说,“冷链车直接对接上海、广州的超市,48小时就能上柜台。”
鹅绒的价值挖掘则打开了产业天花板。与上海东隆集团合作的鹅绒洗选项目,明年投产后可年处理450吨鹅毛,提炼出的优质鹅绒每吨售价超40万元。“一只鹅的毛能卖50元,以前散户都当垃圾扔了,现在是‘软黄金’。”项目负责人算了笔账,320万只鹅的鹅绒加工后,预计能新增产值近1亿元。从生鲜白条到熟食熏鹅,从羽绒被到鹅油护肤品,绥滨鹅产品已形成十大系列30多个品类。
“全链闭环的秘密,是让每个环节都赚钱。”绥滨县副县长郑和斌站在产业链图谱前,手指划过从种蛋到电商的每个节点,“养殖户赚养殖的钱,加工厂赚加工的钱,电商赚销售的钱,这样的产业才能长盛不衰。”
4 “双标”加冕 从地方特产到国家名片
8月5日清晨,绥滨县大鹅小镇里粉碎机“轰隆”声响。踏进养殖区,张禄峰正站在饲料场边,指着机器里不断吐出的翠绿色草末笑着说:“这是刚粉碎的全株玉米秸秆,咱这儿的鹅嘴刁得很,就爱这口。”
在绥滨大鹅小镇的展厅里,“双标”证书被置于最显眼的位置,它们分别是2019年的“绥滨白鹅”地理标志认证和2023年的绿色食品认证。
“全国大鹅领域,咱是首个‘双标合璧’的,全省独一份。”讲解员自豪地介绍。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,6辆三轮车正穿梭在饲料场与鹅棚之间,车斗里堆满了混着玉米碎粒的青绿料。“从凌晨5点到傍晚5点,这6辆车就没歇过,一天下来得拉10吨料才够28.7万只鹅吃。”张禄峰往鹅棚走了几步,棚里传来此起彼伏的“嘎嘎”声,昼夜值班员工30多位,白班员工正忙着分撒饲料,有的弯腰清理鹅舍,有的在守护池塘里畅游的鹅群。
品牌的沉淀,始于对品质的追求。为了拿下绿色食品认证,全县养殖场推行“绿色养殖”,饲料里不准添加添加剂、抗生素,连消毒都要用植物提取液。“刚开始怕鹅生病,后来发现生态好了,鹅的抵抗力自然强。”种鹅养殖户刘传志回忆,认证通过那天,他特意给每只种鹅加了把紫花苜蓿草。如今,带着“双标”的绥滨白鹅,在市场上比普通白鹅每斤贵2元,仍供不应求。今年,绥滨县与河南天福供应链有限公司签订了每年100万只大鹅销售订单,销售范围辐射河南、陕西、安徽、湖北等6省,进一步提升了绥滨大鹅品牌影响力。
品牌的故事,藏在新老产品的对话里。展柜左侧,20世纪80年代的“北羽牌”羽绒服静静陈列,当年它曾获全国科技铜奖,通过易货贸易换来了俄罗斯的木材与农机;右侧,新款羽绒服的吊牌上印着“原料产地:绥滨”,这些羽绒服吸引着年轻消费者,更是绥滨羽绒好品质的印证。
品牌的信心,不止于国内市场。未来,随着同江大桥的通车,绥滨鹅产品将通过跨境电商试水国外市场,“绥滨白鹅”的地理标志逐渐成为谈判桌上的硬底气。“以前是养鹅卖鹅,现在是卖品牌、卖标准。”绥滨县商务局局长梁晨对记者说,“下一步,咱要让世界知道,最好的鹅绒来自中国黑龙江绥滨!”
发布于:黑龙江省融胜配资-年股利率-配资门户平台-配资炒股优质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